北斗星汽车为何非要拿大数据这块璀璨宝石
今日,ofo联合交通部科学研究院首发共享单车骑行指数一文在各网站发布,引起了众多媒体以及业内人士的质疑。文章称,《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主要城市骑行报告》以ofo出行大数据为参考,对国内主要城市共享单车骑行情况做了集中梳理和数据研究。但是,在没有技术支撑,没有GPS定位的情况下,ofo用户骑行轨迹数据缺失,这如何分析城市骑行指数呢?
据上述新闻报道,该报告以ofo出行大数据为参考,首次采用城市骑行指数作为评估指标,通过对单车使用水平、节能减排水平、健康贡献水平、停车设施水平、服务环境水平和社会文明水平六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,对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天津、南京、西安等20座国内一二线城市的共享单车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排名。
然而,此举也遭到了业内的质疑。市面上,大部分ofo单车是延续了20年前的传统设计,并无GPS定位系统。由于缺乏车辆定位,ofo在用户寻车、大规模调度和数据搜集应用上一直存在一定劣势。而且,无GPS定位,也就意味着无用户的真实骑行轨迹,那么这些所谓的大数据又是怎么来的呢?
3月31日,ofo曾宣布,在App端开放定位功能,但实际上,这只是将大数据模式识别算法应用到定位功能中,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现了每一辆小黄车都有自己的位置信息。这意味着所谓的大数据,是通过获取使用者的位置来标注小黄车的轨迹,即使是一些用户不通过app解锁也可以记录下自己的一天。
这样的背景条件下,这份报告所依据的数据有多可靠呢?对于这样一个问题,我们不得不思考的是,如果没有GPS这把“金刚钻”,那么为什么还要揽这个瓷器活?这样的尴尬只能由自己承担。